家之所在,心之所安——兵团最美家庭周小玲、杨明禄家庭事迹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-05-20浏览次数:

周小玲、杨明禄组建家庭已18年,全家共6口人,两位老人,2个儿子。在家庭文化上,注重修身齐家之明德和至善理念,在做人处事上,注重学以致用,知行合一,形成了包容谦让、互相尊重的良好家风和家庭氛围。

一、使命担当,初心情怀

周小玲在教学、科研和科技服务工作中孜孜不倦,勤勉高效,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,参加科技服务40多次,帮助100多户养殖户创收,在青河县、库车市、皮山县和可克达拉市开展“科技创新巾帼行动”驴产业科技服务20余场,培训200余人次,被聘为国家、省和县市级等行业专家,在促进南北疆特色畜牧产业发展方面得到了同行广泛认可和赞誉。担任教师和班主任工作期间,用真心和爱心守护班级每一位学生成长,送学生看急诊5次,在学生因阑尾炎急需手术期间通宵值守,殷切关注学生学业和家庭现状,督促学业预警学生摆脱网瘾,寻求各种途径资助补贴家庭困难学生,为学生学业和职业发展出谋划策,培养的本科和研究生70%以上扎根南疆工作。获得“科技进步奖”“优秀班主任”“先进工作者”等各类表彰10多次。

杨明禄自2004年工作以来,一直以学生、学科和学院工作为第一要务,身兼数职,把时间和精力全力扑在教学、科研和实验室建设上,心中始终装着专业和学科发展。先后参与和组织农业农村部阿拉尔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站、南疆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兵团重点实验室的申报、建设及运行管理。主持科研和实验室平台建设项目20多项,获得“科技进步奖”“优秀教师”“优秀论文指导教师”等10余项。入党以后,更加以组织和大局为重,时刻关注学科站位和布局,考虑学科老、中、青教师的协调发展,注重为学科培养后备人才,培养的本科和研究生80%留在南疆农业一线工作。做事在先,论功在后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精神,宽以待人,担当奉献,为专业和学科发展殚精竭虑。

二、寸草春晖,无怨无悔

为了无条件支持儿子和儿媳工作,家里长辈长期远离家乡,克服了思乡之苦,无怨无悔、十年如一日地承担起照顾孙子辈们的衣食起居、上下学接送、监督课业等,使儿子儿媳在投身工作和出差期间无后顾之忧。在日常,还经常主动义务帮助照看邻居年幼子女,帮助他人修理自行车、电动车,清扫楼道卫生,深得邻居的敬重。儿孙辈们对长辈的付出铭记在心,在吃穿住行上都满足他们的喜好,尽量承担家务并抽空陪伴他们,带他们外出旅游,让他们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日新月异。

三、耳濡目染,言传身教

家里子辈受家庭家风耳濡目染,言传身教,在家庭“坚其志,苦其心,勤其力”教育理念引导下,正成长为懂理知恩的少先队员,孝敬长辈,尊师重友,言行有礼,兴趣广泛,成绩始终名列年级前10%,每学期均获得学校颁发的各类奖状,共计达30多次,获得绘画比赛奖3次。在家庭和学校教育引导下,树立起长大要为国家社会尽己任,向强国伟业献才智的理想。

秉持“家和万事兴”的家风,周小玲、杨明禄家庭克服远离家乡的困难,融合文化和习俗差异,以感恩之心对待工作,以宽容之心维护家庭和睦和邻里友善,努力践行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在国家社会砥砺奋进的感召下,形成了老有成就感,壮有奋斗感,少有使命感的家庭氛围,不负时代,不负韶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