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胡杨网
万素梅:把论文写在大地上
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

万素梅(左一)给学生讲解棉花的生长习性(资料图片)。本人提供
“我自小就和棉花结下了很深的‘情谊’。”3月24日,说起棉花,塔里木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万素梅总有说不完的话。
“我出生在一师十三团,记得小时候一到农忙时节,父母每天都在棉田里辛勤劳作,但最终的收成却和他们的辛苦付出不成正比。”万素梅说,从那时起,“如何让一亩地产出更多棉花”这个问题就埋藏在她的心里。
1988年,万素梅考入塔里木农垦大学(现塔里木大学)农学专业。为了解决心中的那个问题,她认真学习每一门功课,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。大学毕业后,万素梅选择留校任教。
“当时我的指导老师是郑德明教授,一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。”万素梅说,不管是对待教学工作,还是对待科研,郑教授都给她树立了标杆。
“每次课前,郑老师都会花大量时间备课。他将国内外棉花产业最新发展现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,让学生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。每逢休息日,郑老师都会去试验田观察植株,记录数据。”万素梅说,这么多年来,她始终铭记老师的教诲。
“教农学的老师,不能仅仅在黑板上、实验室里‘种地’,更要到田地中去。”万素梅说,棉花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繁杂,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,还需要长期坚守在生产一线,从事科学研究。这些年,她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棉田里度过的。
新疆棉花生产种植结构单一、棉田连作障碍严重。针对这些制约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,万素梅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,理清了棉花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,明确了新疆棉花连作年限阈值,制定了治理连作障碍的“分段调控”策略,创建了棉田轮作倒茬种植体制和多作一熟种植模式,解决了困扰新疆棉花种植户的技术难题。同时,万素梅还在阿克苏、喀什、和田等地区开展棉花轻简栽培、提质增效科技服务,通过建立示范基地,开展减密壮株、化控塑型、空边挤中、间伐稀化等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,累计推广8635.5万亩,新增经济效益8000万余元。
多年来,万素梅向上向善的人格魅力,也影响和教育了许多学生。每次上课前,她都会提前15分钟到教室,与学生们沟通交流,给他们答疑解惑;为满足棉花规模化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,她带领教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、重构课程体系,开设棉花实验班,创建了棉花全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,有效缓解了新疆棉花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。
一路走来,万素梅像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在南疆大地上,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做着贡献,获得兵团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、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(排名第一)、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(排名第四),并荣获“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”“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”等称号。不久前,万素梅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。在她看来,这些荣誉既是对她的肯定,也是对她的鞭策。万素梅说,今后她会继续在南疆大地辛勤耕耘,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学科建设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李志军:做胡杨林的“守护者”
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翟薇

李志军(左)给学生讲解胡杨树的习性(资料图片)。塔里木大学提供
3月27日,夜已深了,而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志军办公室的灯,却依然亮着。
“老师是个高能量的人,好像一刻也停不下来。”李志军的学生王杰说,“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看到老师加班到深夜了。”
作为塔里木大学植物学科的带头人,多年来,李志军围绕天然胡杨林保育修复的理论技术开展了多项研究,她一直坚持不懈地奔波在塔里木盆地广袤的土地上,收集保存野生胡杨林的种质资源,为新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、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每年4月至10月是胡杨研究的最佳时机,因此一年中,李志军和她的团队有一半的时间都在野外调查。松软的沙子让汽车无法前进,他们每天只能扛着近5公斤重的梯子和采集工具负重徒步两三公里,来到胡杨林里采样。
为了研究胡杨的生长特性,李志军在胡杨树上爬上爬下采样、测定,拿回去的样本当天还要进行保存处理,常常凌晨两三点才休息。在调查过程中,他们经常碰到大风天气,能见度只有几米,连路都看不清,大家只能手拉着手,顶着风沙前进。住宿的条件更是艰苦,胡杨林旁废弃的平房就是他们临时的家。但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条件下,李志军也从未退缩过。
“守护胡杨林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。胡杨那顽强的生命力感染着我,让我能够一直坚持下去,并且更加热爱这份工作。”李志军说。
保护要传承下去,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。深知这个道理的李志军不仅自己守护胡杨林,更带出了一支行走于中国西北五省胡杨分布区的“胡杨守护队”。她如大漠中的胡杨一样,把根深深扎进土里,抵御着风沙,播撒着绿荫,言传身教地影响着一批批学生。
这些年,她带领团队,深入到国内西北五省63个县市的胡杨林分布区,累计收集了4000余份胡杨种质资源,研究确立中国急需保护的33个遗传多样性保护单元和665份核心种质的保护方案,建立中国胡杨资源数据库和胡杨种质资源圃。
经过多年研究,李志军提出延伸式分段围栏封育克隆繁殖更新技术体系和“引水漂种技术+水量调控技术+人工辅助播种技术+优良种苗繁育技术”体系。从研究个体到种群、群落再到整个生态系统,李志军团队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,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。李志军团队的研究成果“塔里木盆地野生植物资源收集保存及科学评价”“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保育恢复关键技术与应用”分别于2016年、2022年获得兵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研究成果“胡杨适应干旱的结构生理特征及分子机制”于2024年获得兵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。不久前,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。
李志军说,后续,她和她的团队将从微观的基因水平研究向宏观的景观生态系统探索,使胡杨保护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化。同时,他们也将坚持开展胡杨保护科普宣传活动,提高大家对胡杨的保护意识,让全社会都参与到胡杨林的保护中来。